汽車清潔度檢測標準
零部件表面的潔凈度對于零部件工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表面殘留的顆粒物污染物會加速。這些污染物會加速零件的磨損,會堵塞元件的節流孔使元件失去調節功能,會進入滑閥間隙使閥芯卡死,會拉傷油缸內表面使泄漏增加或使輸出力減小,會損壞泵的配油盤使泵燒傷或研死……。
上個世紀末以來,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了解了清潔度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來檢測,檢測的標準又成為質檢部門的棘手問題。 目前國內大多數機械加工行業,包括汽車發動機及配套廠對清潔度的檢測概念都不是非常嚴格,沒有專用的檢測裝備,致使清洗不干凈、不徹底,無法使結果有較高的重復性和再現性,因此更無法有準確的結果。
為使得部件和系統達到可靠的性能,滿足汽車行業的對于零件清潔度控制的要求,汽車行業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標準。主要包括(篇幅所限僅列概述,如需完整標準資料請致電400-680-8138索取):
汽車清潔度檢測標準—ISO4406
為了方便實施對系統油液的污染控制,人們希望能定量地描述和評定系統油液的污染程度,這就需要制定油液污染度的等級標準。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ISO4406:1987《液壓系統工作介質固體顆粒污染等級代號》標準,該標準在國際上被普遍采用(除NAS1638)。我國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自己的標準GB/14039-1993。199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進行了修訂,制定了ISO4406:1999《液壓傳動油液固體顆粒污染等級代號》標準,我國也利用新標準對GB/14039-1993進行了第一次修訂,相應新標準的使用情況及具體修訂原因均沒有文章報道,本文將對 ISO4406:1987和ISO4406:1999兩個油液污染度等級代號標準進行簡單介紹。并對新標準替代舊標準的原因進行一些說明。
汽車清潔度檢測標準—ISO4407
iso4406是液壓系統清潔度等級評判標準,iso4407是清潔度檢測標準方法顯微鏡法,通過手機在濾膜表面的污染物顆計數,測定液壓系統液體的顆粒污染度的方法,包括應用透射或入射光學系統。人工進行顆粒計數和圖像分析兩種計數。
汽車清潔度檢測標準—IOS16232
ISO 16232 本部分定義了污染物微粒的尺寸和數量的測定方法,其中的污染物微粒從部件上萃取出來,然后沉積在某個薄膜過濾器的表面,最后使用一個光學顯微鏡( LM)或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 SEM)來進行測定。本測量結果即為薄膜過濾器上的微粒尺寸分布。
當由于存在單個或幾個臨界粒子而可能損害零件和部件的功能時,有必要對所有薄膜過濾器表面進行一次完整的分析。
ISO 16232清潔度檢測儀器
汽車清潔度檢測標準—NAS1638
NAS1638是 美國航空航天工業聯合會(AIA)于1964年1月提出,在美國和世界各國曾得到廣泛應用,在我國的各個行業仍被廣泛采用,是我國當前普遍使用的ISO11218、GJB420-87A分級制、AS4059等標準的源頭。
NAS1638是分段計數的,有5個尺寸段。由于實際油液各尺寸段的污染程度不可能相同,因此被測油樣的污染度按其中的最高等級來定。這會引起一個問題。
汽車清潔度檢測標準—VDA19
VDA(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關于汽車工業的質量管理以其編號10前共有9卷標準,VDA 19是關于清洗質量控制的部分,主要用于對殘留顆粒物進行全面分析和測定。